本实用新型涉及荒漠化防治科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荒漠化防治科普模型装置,包括风洞模型,风洞模型的顶端设置可打开的密封顶板;风洞模型由左至右依次为风扇段、稳定段、实验段,实验段的右侧连通同样透明的收集段;风扇段的左侧为进风口,内部安装有电风扇;稳定段的内部沿左右方向顺次安装有蜂窝器和阻尼网;实验段内部用以放置沙土、植物模型以及工程措施模型,实验段的中间段部分还安装有测速装置;收集段的整体高度高于位于其左侧的风洞模型,收集段的顶部安装有可打开的透风密目网。本实用新型用于全面演示荒漠化防治过程中的风沙运动过程、植物和工程措施不同组合配置方式的防风固沙效果,让公众形成整体性认识。
1.一种荒漠化防治科普模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前后均封闭的透明式风洞模型,所述风洞模型的顶端设置可打开的密封顶板;所述风洞模型由左至右依次为风扇段、稳定段、实验段,所述风扇段、所述稳定段与所述实验段首尾顺次连通,所述实验段的右侧连通同样透明的收集段;所述风扇段的左侧为进风口,内部安装有电风扇;所述稳定段的内部沿左右方向顺次安装有蜂窝器和阻尼网;所述实验段内部用以放置沙土、植物模型以及工程措施模型,所述实验段的中间段部分还安装有用以测量并实时显示实验段内部风速大小的测速装置;所述收集段的整体高度高于位于其左侧的风洞模型,所述收集段的顶部安装有可打开的透风密目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荒漠化防治科普模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洞模型为由透明亚克力板制作的方管,所述透明亚克力板的厚度不少于2mm,所述方管的高和宽均为50~80cm,长为3~5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荒漠化防治科普模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段的进风口一端安装有防护网。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荒漠化防治科普模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蜂窝器由亚克力板或塑料板制作,并固定在所述稳定段的内侧壁上;所述蜂窝器由多个正六边形蜂窝格连接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荒漠化防治科普模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网共设计有两层,且两层所述阻尼网相隔2~5cm;每层所述阻尼网均采用孔径为2mm×2mm、丝径为0.3mm的不锈钢丝网制作,其安装在所述蜂窝器后面10~20cm处的内侧壁上,并与风洞模型轴线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荒漠化防治科普模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洞模型中的所述风扇段长为20~30cm,所述稳定段长为30~50cm,其余为所述实验段;所述收集段长为30~50cm,高和宽均为100~120c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荒漠化防治科普模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速装置为皮托管风速仪,所述实验段的中间段内侧壁上安装所述皮托管风速仪的空压管,所述皮托管风速仪的静压管及数据采集器置于所述风洞模型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荒漠化防治科普模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风密目网采用孔径为0.1mm×0.1mm、丝径为0.3mm的不锈钢丝网制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荒漠化防治科普模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沙土为经过孔径2mm×2mm筛后的干燥沙土,其均匀铺在所述实验段底部,且厚度为5~10c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荒漠化防治科普模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模型分为乔木模型、灌木带模型、草本带模型,所述植物模型采用塑料制成且埋入所述沙土中,植物模型高度不能超过实验段高度的1/3;所述工程措施模型分为麦草沙障、树枝沙障、土工布沙障,所述麦草沙障采用细线捆绑麦草秸秆制作而成,所述树枝沙障采用细线捆绑直径不超过5mm的细木棍制作而成,所述土工布沙障采用细线将土工布捆绑在直径不超过5mm的细木棍上制作而成。
请联系平台
请联系平台